近日,兰州理工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赴甘肃庆阳,开展“探数智脉搏,寻红色根脉”主题实践活动。队员们深入“东数西算”产业前沿与红色教育基地,在感受数字经济发展脉动与红色精神传承中,深化对国家战略的理解,汲取奋进力量。
探访“东数西算”工程 感受数字经济发展脉动
实践队首站抵达庆阳“东数西算”产业园。在工作人员引导下,队员们参观了数据中心和算力调度平台,深入了解该工程如何优化资源配置、赋能西部产业升级。“没想到黄土高原上建起了这样高标准的数字基础设施!”队员王明哲感慨道。座谈会上,园区负责人介绍了庆阳依托能源、气候等优势打造“中国算谷”的规划。队员们结合专业所学,就数据安全、绿色低碳等议题与专家深入交流,深切体会到科技报国的责任担当。


走进南梁红色热土 感悟初心使命
实践队第二站来到南梁革命纪念馆,这里曾是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和革命军事委员会驻地,被称为“永远的红区”。在纪念馆广场群雕前,队员们聆听了以“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为核心的南梁精神专题党课;在军民大生产展区,老区人民自力更生的奋斗场景令人动容。全体团员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举行了庄严的宣誓仪式。同学们面向团旗,重温入团誓词,表达了新时代青年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的坚定信念。



怀革命先烈 传承陕甘边精神
次日,实践队来到陕甘革命纪念园。在巍峨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队员们整齐列队向革命先烈三鞠躬,表达对先辈敢为人先、不怕牺牲精神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纪念馆内,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文物,生动再现了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革命先辈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艰辛历程。通过讲解员深情讲述,队员们深刻认识到这片土地作为“长征落脚点、抗战出发点”的特殊历史地位。“革命先辈靠着一把炒面、一双草鞋坚持斗争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信仰。”队员杨婷婷在实践感悟中写道。


巧手匠心传非遗 文化瑰宝焕新彩
实践队深入庆阳市非遗文化一线,在刘兰芳香包扶贫就业工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绣制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刘兰芳向队员们演示了传统“绌绌”香包的制作工艺。队员们穿针引线,体验了香包从填充药草到缝制成型的技艺。刘兰芳表示:“香包寄托着祈福纳祥的情感。我们要让传统手艺‘活’下去,既要守住技艺和文化内涵的根基,尊重传统,又要勇于创新,结合现代审美和生活需求,让香包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随后,实践队来到合水县唐旗村的张雪峰剪纸文化馆。省级传承人张雪峰展示了融合时代主题的剪纸作品。队员们尝试剪刻“南梁星火”“东数西算”等创新图案,感受非遗与现代元素的碰撞。张雪峰感慨道:“年轻人带来的新视角,正是非遗传承最需要的活力。”


实践收获:在行走中成长
此次庆阳之行,实践队通过“科技+红色+非遗”的立体化学习模式,既实地调研了国家“东数西算”战略的实践进展,也在革命圣地接受了深刻的红色教育。队员们表示,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将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与非遗文化的匠心融入专业学习,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图/文:张国勇,初审:张晓锋,终审:王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