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引导青年学子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以技能报国践行青春担当。近日,兰州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红柳星火“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走进会宁县高级职业中学,用一场满载历史温度与时代共鸣的宣讲,为职教学子铺展精神画卷,点燃“技能报国”的青春梦想。

图为宣讲团成员与职业中学学生合影
红色热土: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宣讲会上,宣讲团成员以“核工业70年”为脉络,串起了中国核工业“白手起家、开放突破、创新引领”的壮丽史诗。“从戈壁滩的‘金银滩’到东南沿海的核电站,核工业人用70年写就了‘强国有我’的答卷。”宣讲团成员的讲述,让现场师生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那代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热血与坚守。

图为“两弹一星”精神宣讲现场
精神灯塔:元勋故事里的报国密码
志愿者以“隐姓埋名十七年,一生许国终无悔”为题,深情讲述王淦昌院士的传奇人生;并结合2021年“两弹一星”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历史,阐释其作为“精神谱系”中“科技报国”坐标的特殊意义。

图为宣讲团成员讲解王淦昌老先生英雄事迹

图为宣讲团成员讲解“两弹一星”精神内涵
星辰大海:技能报国的青春答卷
在互动环节,志愿者抛出了“职教学子如何用技能书写‘强国故事’?的问题,引来众多学子踊跃回应:“‘两弹一星’元勋们用知识突破技术封锁,我们职校生可以用技能攻克生产一线的‘卡脖子’难题!”机械专业学生张子健率先发言。“华龙一号的建造需要精密焊接技术,这正是我们焊接专业的‘用武之地!’”汽修专业的李泽昊补充道。

图为汽修专业李泽昊同学回答问题
从红色会宁的课堂到浩瀚的星辰大海,“两弹一星”精神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职教学子“技能报国”的成长之路。正如宣讲团成员在结语中所说:“当年,核工业人用‘两弹一星’托举起民族的脊梁;今天,我们将用精湛技能筑牢国家的基石——这,就是精神的传承,也是青春的答案。”(撰稿:卢炳琪;终审:侯运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