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的战略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7月14日,兰州理工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尚学筑梦 共‘话’未来”推普社会实践团赴东乡族自治县果园镇李坪村,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专项活动。社会实践团队结合当地实际需求,通过推普宣传、文化体验、同心筑梦、学业辅导、安全教育及民生调研等形式,以多元推普活动绘就乡村暑期画卷,让“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为增进民族团结,共建文明和谐新农村贡献力量。

推普润心,架起沟通“连心桥”。“大家跟我读:‘乡村振兴,教育先行’……”普通话教学环节中,团队秉持“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创新构建了“理论讲解-示范演练-互动强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系统性解构普通话声韵调体系,设计“辨音挑战”“情景对话”等阶梯式训练项目,实现从准确听辨到自然表达的有序进阶。此次推普活动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普通话应用能力,更让“说普通话、做文明人”的理念深入人心。
文化赋能,点亮成长“新色彩”。毛笔书法体验课上,墨香阵阵。团队成员从握笔姿势、基本笔画教起,严格遵循“执笔-运笔-结字”的训练规程,教学现场配备专业书法练习工具,确保每位孩子都能在规范指导下体验中锋用笔的笔墨韵味,孩子们握着毛笔,在宣纸上认真临摹,感受汉字的横平竖直与文化韵味。课后作品评析显示,大部分孩子能够准确掌握“永字八法”的基本笔势,部分优秀作品更展现出对书法章法的初步理解。“击鼓传花·诵诗词”活动则让村委会大院里充满欢声笑语,鼓声停、花朵落,接到花的孩子在团队成员的指导下用标准普通话自信且有感情朗诵出《静夜思》《春晓》《登鹳雀楼》等经典名篇,在游戏中练习普通话发音、积累知识、锻炼胆识,现场掌声不断。
同心筑梦,厚植民族“凝聚力”。“看,这是咱们东乡族的擀毡技艺,那是维吾尔族的艾德莱斯绸,都是咱们国家的宝贝!”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宣讲小课堂上,队员用图文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特意加入东乡族的民间故事与传统习俗。最热闹的是“我要拼出中国地图”小游戏,孩子们分组进行拼图比赛,快速拼出中国地图,学生马龙指着拼图说:“你看,咱们东乡族和汉族、回族、藏族......56个民族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团队成员金世国笑着补充:“对呀,各民族就像一家人,只有互相帮衬、共同奋斗,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精准服务,守护学业“成长线”。暑期辅导小课堂成为孩子们的“第二校园”。团队成员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分组开展作业辅导、错题讲解,还增设了趣味数学、科学小实验等拓展内容。“志愿者哥哥姐姐讲题很耐心,我暑假作业里的难题终于弄懂了!”三年级学生杨虎说。小课堂不仅帮孩子们解决了学业困惑,更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培养了学习兴趣。
安全为先,筑牢暑期“防护网”。李坪村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留守儿童较多,针对暑期儿童监管缺失,易发生安全问题这一现状,团队成员认真筹备,开设暑期安全教育小课堂。“夏天游泳要去正规泳池,不能私自到李坪水库或河道游泳;遇到雷雨天气,要尽快回家,不要在树下躲雨……”在暑期安全教育课堂上,实践团成员高昕结合乡村常见安全隐患,用清晰、标准的普通话,通过案例讲解、情景模拟、互动问答等方式,向孩子们普及防溺水、防中暑、交通安全、用电安全等知识。团队成员还入户进行宣讲,提醒监护人切实履行监护责任,共同为孩子们撑起“安全伞”。
产业调研,触摸农业“新动脉”。实践团重点考察调研了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在良种羊养殖农户家,考察了标准化圈舍建设、良种羊繁育体系及疫病防控技术应用情况;在高原夏菜示范基地,调研了温室大棚设施、水肥一体化系统及产销模式。深刻体会到这里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更是党的民族政策在基层落地的生动体现。
入户走访,政策宣讲“聚民心”。实践团为摸清当地普通话使用情况与学习需求,成员们深入李坪村农户家中,通过结构化问卷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地采集当地方言使用特征与普通话普及程度的一手数据,同时向村民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宣讲,切实增强了当地群众对说普通话的意识和认同。

此次“尚学筑梦 共‘话’未来”推普社会实践活动,以多元形式贴近乡村需求,既为孩子们送去了知识与欢乐,也为乡村发展注入了青春力量。实践团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关注乡村需求,让实践成果落地生根,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图/文:杨志杰;审核:刘佳姜)